Lam Tai Fai College
Outstanding Athletes Incentive Awards Scheme 2021
Outstanding Athletes Incentive Awards Scheme 2021
CHEUNG Ka Long Room Naming Ceremony
Designing Murals for the School Hand in Hand
15th Anniversary - Alumni Banquet, Passing the Torch
Fashion Show
Outstanding Athletes Incentive Awards Scheme 2021
CHEUNG Ka Long Room Naming Ceremony

影片資料:

曾蔭權在上海參觀世博香港館及會見韓正

陳子敬:希望國家領導人參觀上海世博香港館

上海世博試運免費門票 被人炒賣

世博進行開幕前最大型試運 再次出現混亂

世界博覽會歷史
世界博覽會,又稱國際博覽會及萬國博覽會,簡稱世博會、世博、萬博,是一個具國際規模的集會。參展者向世界各國展示當代的文化、科技和產業上正面影響各種生活範疇的成果。
舉辦世界博覽會的目的,是透過一個國際性的展覽平台,使參予的國家在主題上得到廣泛的聯絡與交流。世界博覽會是對當時社會文明的智慧的一種記錄,和對未來的前瞻。
不過並非每一屆世界博覽會都成功地表達強烈的主題色彩,許多世博會都變質成為了大型博物會館的基調,展覽會的一些令人驚嘆的新奇展品,便成為了永久珍藏。
世博會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五年一次,展期通常為六個月的註冊類世博;另一類則是穿插在兩屆註冊類世博會之間,展期通常為三個月的認可類世博。
世博會的起源是中世紀歐洲商人定期的市集,市集起初只牽涉到經濟貿易,到19世紀,商界在歐洲地位提升,市集的規模漸漸擴大,商品交易的種類和參予的人員愈來愈多,影響範圍愈來愈大,從經濟到生活藝術到生活理想哲學……到19世紀20年代,這種具規模的大型市集便稱為博覽會(Expositions)。
第一屆世界博覽會是在1851年於英國倫敦舉行,當時英國國勢全世界最盛,英國便希望透過一個大型的展覽,去顯示其國力。英國人自豪地把這次大型市集會稱為「偉大的博覽會」(Great Exhibition)。在展出的約10萬件展品中,蒸汽機、農業機械、織布機等推動工業革命的機械引人矚目;而這些當時嶄新的展品,會後便成為兩個博物館的展品作為博覽會的展品基礎:包括在1852年成立的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和1853年成立的坎星頓科學技術博物館。初時的世博會多以大眾化的綜合博覽為主題,例如慶祝某個國家成立百週年、法國大革命100年紀念等。到了近代,隨著科技的進步,舉辦世界博覽會亦趨向專業博覽模式,去探討新科技和生活的關係。
而且,世界博覽會的主題,多數以當時的科技成果,來配合當時社會氣象的需求。例如在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期間的世博會,多數博覽會的中心思想是「和平」、「建設明天」;到了接近21世紀,環境保育的議題亦成為了當時的世博會上關注的焦點。
有鑑於世博會可為主辦國來龐大的產業與經濟效益,三十一個經常參與或舉辦世博會的國家,在一九二八年簽署國際博覽會條約,並成立負責規範管理世博會的國際展覽局,至二零零八年六月十五日為止,共有一百五十三個成員國。
世界博覽會沒有規定多少年才可以舉辦一次,不過,正式提出申辦要求不得早於設想中的世界博覽會開幕日子的前9年。基本上需要由申辦的國家向國際展覽局(BIE)遞交世界博覽會申請書,提出舉辦時間和具體主題內容,由國際展覽局於成員國大會上透過投票表決。當申辦國成功申請後,便由該主辦國作統籌,別國亦可以透過邀請參予世界博覽會,以達至不同的國家可以在世博會這個大平台,去相互交流文化、科技,為全世界明天的進步出力。而主辦世界博覽會的國家/城市亦會高度重視這項大事,因為這是展示國家富強的一個指標。

中國展館

概況

展館建築外觀以「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的構思主題,表達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 展館的展示以「尋覓」為主線,帶領參觀者行走在「東方足跡」、「尋覓之旅」、「低碳行動」三個展區,在「尋覓」中發現並感悟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展館從當代切入,回顧中國三十多年來城市化的進程,凸顯三十多年來中國城市化的規模和成就,回溯、探尋中國城市的底蘊和傳統。隨後,一條綿延的「智慧之旅」引導參觀者走向未來,感悟立足於中華價值觀和發展觀的未來城市發展之路。

展館解讀

展館外觀

中國館共分為國家館和地區館兩部分,國家館主體造型雄渾有力,宛如華冠高聳,天下糧倉;地區館平臺基座彙聚人流,寓意社澤神州,富庶四方。國家館和地區館的整體佈局,隱喻天地交泰、萬物鹹亨。
國家館居中升起、層疊出挑,採用極富中國建築文化元素的紅色「鬥冠」造型,建築面積46457平方米,高69米,由地下一層、地上六層組成;地區館高13米,由地下一層、地上一層組成,外牆表面覆以「疊篆文字」,呈水準展開之勢,形成建築物穩定的基座,構造城市公共活動空間。
觀眾首先將乘電梯到達國家館屋頂,即酷似九宮格的觀景平臺,將浦江兩岸美景盡收眼底。然後,觀眾可以自上而下,通過環形步道參觀49米、41米、33米三層展區。而在地區館中,觀眾在參觀完地區館內部31個省、市、自治區的展廳後,可以登上層頂平臺,欣賞屋頂花園。遊覽完地區館以後,觀眾不需要再下樓,可以從與屋頂花園相連的高架步道離開中國館。為了均衡客流,世博會期間中國館將實行「全預約」參觀,預約點設在展覽現場各出入口。

展示內容

第一展區:探尋「東方足跡」。通過幾個風格迥異的展項,重點展示中國城市發展理念中的智慧。其中的多媒體綜合展項播放的一部影片,講述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自強不息的城市化經驗、中國人的建設熱情和對於未來的期望。國寶級名畫《清明上河圖》被藝術地再現於展廳中,傳達中國古典城市的智慧。
第二展區:展開「尋覓之旅」。採用軌道遊覽車,以古今對話的方式讓參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領略中國城市營建規劃的智慧,完成一次充滿動感、驚喜和發現的參觀體驗。
第三展區:聚集「低碳行動」。聚集以低碳為核心元素的中國未來城市發展,展示中國人如何通過「師法自然的現代追求」來應對未來的城市化挑戰,為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式的回答」

亮點

從上百種紅色材料色樣中精心挑出的「中國紅」

裝點國家館的「中國紅」,是從足足上百種紅色材料色樣中逐一挑選而出的,由7種紅色組合而成。館體顏色由上至下依次由深至淺,能在白晝不同陽光折射和夜間燈光投射及不同視覺高度等條件下,形成統一的具有沉穩、經典視覺效果的紅色。此外,中國館紅板選用金屬材料,採用燈芯絨狀肌理方案,不僅為中國館穿上了更具質感的「外衣」,也為原本張揚、跳躍的紅色賦予了穩重、大氣的印象。


國寶級文物將現身 百米牆面重現《清明上河圖》

在中國國家館最核心、也是最高的49米層展區北面,100多米長的整面牆都將被放大了數百倍的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覆蓋。而國寶《清明上河圖》原件,也將出現在世博期間的中國館。

窮盡現有高科技手段 45分鐘體驗五千年文明精華

參觀者將首先看到一個巨大的環幕影院,通過觀看一段8分鐘的電影,感悟中國城市發展的智慧。之後,人們將回溯歷史,從中國最早的模組狀城市發展規劃遺蹟開始,再到放大了數百倍的《清明上河圖》中汴京的繁華,最終來到以白色為基調,營造充滿未來感的舒展空間,給出未來城市發展的中國式答案。 從現代、到古代、再到未來,中國館將上下五千年的精彩濃縮呈現,整個參觀過程約需45分鐘。

「新九洲清晏」 靈感源於圓明園 描摹中華典型地貌

在中國館的地區館屋頂平臺上, 2.7萬平方米的城市空中花園「新九洲清晏」,將為中國館承擔起人員疏散、公共休閒等多項功能。新九洲清晏之中,不但濃縮著中國傳統園林和現代造景技術,更蘊藏著中華智慧和東方神韻。每一個小洲上都會有代表中華大地上典型地貌的景觀佈置。遊客們穿梭其中,就好比在微縮了的神州大地上漫步,看遍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化,而它們所展現的悠久文化和豐富景觀,也是中國館「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展示主題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遞中國氣韻 篆書作牆組成二十四節氣

除國家館的造型整合了中國傳統建築文化要素外,地區館的設計也極富中國氣韻,借鑑了很多中國古代傳統元素。在地區館的外牆,設計者採用中國古老的文字——篆書來作為裝飾。「疊篆文字」裝飾的地區館建築表面,傳遞著二十四節氣的人文地理資訊。

瀕臨失傳「三斬斧」 平均每1釐米寬度要斬7刀

看似簡潔的中國館臺階蘊藏無數奧妙,其共有76級踏步,品質、工藝堪比人民大會堂的大臺階。同時重拾瀕臨失傳的民間絕藝「三斬斧」,一塊1米見方的石頭上,斬斧要達上萬刀,整個中國館大臺階加起來達5400多萬刀。中國館大臺階全部採用花崗石「華夏灰」製作而成,呈現出黑白相間的視覺效果。

2010年上海世博會

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上海世博會)將於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黃浦江兩岸舉行。
上海世博會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讓參展的國家、地區和組織就城市發展分享經驗、討論有關城市的嶄新構思,並就環保生活、工作環境和可持續城市發展探討新方向。

主題之下為五個副主題,分別是:
• 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 城市經濟的繁榮
• 城市科技的創新
• 城市社區的重塑
• 城市和鄉村的互動
上海世博會將是全面探討二十一世紀城市生活潛力的大好良機,這個世紀勢必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時刻。
目前已有242個國家、城市及國際組織確認參加上海世博會,世博會預計將吸引內地及世界各地7 000萬遊客參觀。
上海世博會將在世界博覽會史上首次舉辦城市最佳實踐區展覽和設立網上世博會,以提供不同途徑讓全世界探討和分享如何達致世博會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經驗。

香港館

香港將興建獨立的香港館,主題是「無限城市 ── 香港」,以顯示香港的創意,和香港與內地、世界的聯繫,

香港館

世博香港館位置

香港館位於上海浦東世博會展區A近南環路,建築在獨立的位置上,有貼近中國館和與澳門館毗鄰之利,可展出面積約800平方米。

主題

為切合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上海世博會)的主題,並宣揚香港的優質城市生活及作為創意之都的領導地位,香港以「無限城市 ── 香港」為主題,向參觀者展示香港的獨特之處:不論在硬件和軟件方面均與內地和世界其他地方有緊密聯繫。
香港館將突顯香港在可持續都市化的成就,以及在有限土地資源下提升其優質城市生活的無限潛力。
香港館會特別強調六項元素:

基礎建設完善,與世界和國內城市緊密連繫 境內交通網絡四通八達,運輸服務極具效率
資訊科技和通訊科技設施先進,溝通無間斷 資金、貨物和資訊自由流動,為內地和世界提供服務
中西文化薈萃,多元兼容,創意洋溢, 可持續發展的優質城市生活──
展現國際大都會及創意之都的特色展示如何為提升生活質素,在經濟發展、文物保育、市區重建、環境保護,完人教育等各方面之間取得平衡。

日本館館標

這是一座“會呼吸的展館”,“凹槽”和“觸角”喻意生命體的“嘴、耳朵、鼻孔”和“手指”。半圓形的大穹頂呈淡紫色,像一個巨大的蠶繭,故名“紫蠶島”。日本館是上海世博會各國家館之中面積最大的展館之一,同時也是日本參展世博會史上規模史無前例的展館。展館高約24米,外部呈銀白色,採用含太陽能發電裝置的超輕“膜結構”包裹,形成一個半圓型的大穹頂,宛如一座“太空堡壘”。

展館解讀

日本館館標為“微笑相聯”,日文“笑顔のつながり”,英文“Smile to Smile”。這一設計不僅充分體現了日本館所要傳遞的核心資訊——聯接,更為重要的是表達了珍視“心靈的聯接”這一主旨。設計者用JAPAN的首字母“J”柔和的曲線勾勒出了相互聯接在一起的笑臉,呈現給人們充滿幸福笑容的美好未來社會。笑臉的色調選擇了朱鹮色,象徵日中友好。

展館外觀

日本館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1800人進行參觀,預計每天接待的人數約為1.7萬人。走進世博園區,遠遠望去,日本館猶如一個巨大的紫蠶寶寶趴在黃浦江邊,極富個性的外觀宛如擁有生命的生命體。展館外觀的基調色為紅藤色,紅藤色由象徵太陽的紅色與象徵水的藍色交融而成,可以說是自然的顏色。展館的外壁會隨著日光的變化及夜晚的燈光變換各種“表情”,讓參觀者感受到一種動感。隔江相望,浦江對岸的上海民眾也能一睹日本館的風采。

展示內容

日本國家館分為過去、現在、未來3大展區,形態融合了日本傳統特色與現代風格,參觀者可以通過視覺、觸覺、聽覺等感受到日本館所傳遞的資訊和魅力。日本館的建築理念是“像生命體一樣會呼吸的環保建築”,展館外部覆蓋一層利用太陽能發電的超輕“膜結構”。 “過去”展區展示保護文化遺產的“精密複製”技術,參觀者可近距離鑒賞日本名作。 “現在”展區通過照片透視畫及實物展示、影像裝置呈現2020年的未來城市。 “未來”展區展示具有超高清及望遠功能的“萬能相機”、會演奏小提琴的“夥伴機器人”和實現客廳牆壁與電視機一體化的“生活牆”。

亮點

節能環保

日本館在設計上採用了環境控制技術,使得光、水、空氣等自然資源被最大限度利用。展館外部透光性高的雙層外膜配以內部的太陽電池,可以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實現高效導光、發電;展館內將使用迴圈式呼吸孔道等最新技術。

上演6400多場音樂劇

在日本館,專門辟有一座可容納500名觀眾的傳統木制劇場。在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世博會期間,這裡每天都要上演大約35場反映日中友好和日中共同拯救朱鹮活動的音樂劇。音樂劇大約20分鐘一場,由三組演員迴圈演出,半年累計演出6400多場。

從遣唐使看起

參觀日本館,首先會看到遣唐使、鑒真東渡等一系列反映日中兩國源遠流長交往歷史的展示。這些由一位位歷史先驅用心靈和信念寫就的傳奇,歷經千餘年,仍然擁有激蕩人心的力量,在日中之間呼喚著“和”與“信”的回音。

國寶級絲織藝術回娘家

西陣織被稱為日本的國寶級絲織藝術,在日本已有1200年歷史。這種編織物利用各種顏色的絲線和金線來編織。由此編織出來的錦緞因為藝術價值極高而聞名於世。這門藝術便是在中國宮廷編織技術上演變過來的。在15到16世紀期間,中國端莊文雅的宮廷編織技術,包括金線、銀線編織技術傳入了日本。如今,純手工的西陣織品依然是華貴與身份的象徵。西陣織,2010年將在上海世博會日本館裡“回娘家”。

機器人“樂手”拉響小提琴

參觀者將能夠體驗未來的各項技術,如在全球範圍內首次推出的搭載超高清及超望遠功能的“萬能相機”,它能夠在拍攝視頻的同時,識別笑容後自動進行摘拍;可滿足老齡化社會的需求、提供“看護及醫療援助”、“家政援助”的夥伴機器人,以及擁有嫺熟揉弦、拉弓技巧的會拉小提琴的機器

加拿大館

概況

占地6000平米的加拿大國家館位於世博園區C片區,半包圍的外型,在展館中央圈起一片開放的公共區域,各種精彩的文藝表演將在這裡上演。蜚聲世界的太陽馬戲團將成為這座展館的主角,為加拿大展館量身定做一套創造性的內部設計方案。 先進的展覽技術、引人入勝的展示內容和富有創造性的節目編排,都將成為加拿大館的亮點,此外,一群年輕、熱情、博學的接待人員也將為加拿大館增色。

展館解讀

充滿生機的宜居城市

占地6000平米的加拿大國家館位於世博園區C片區,半包圍的外型,在展館中央圈起一片開放的公共區域,各種精彩的文藝表演將在這裡上演。蜚聲世界的太陽馬戲團將成為這座展館的主角,為加拿大展館量身定做一套創造性的內部設計方案。 美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資源讓加拿大人對“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視,因此在建築上處處都體現了可回收利用的技術。展館外部的牆體上將覆蓋一種特殊的溫室綠葉植物;雨水將使用排水系統進行回收並重新利用;展館內將沒有大型的展品或物件,以確保展示區域內的空氣流通;同時展館內還將營造一個無障礙和無煙的環境。

亮點

展示內容

由蜚聲世界的太陽馬戲團,從城市中的公共空間角度出發並延展,設計制定展館內部展示方案。將以一個半包圍外型中的開放式公眾活動廣場為中心,上演富有創造性的文藝節目。此外,一群年輕、熱情、博學的接待人員也將為加拿大館增色。

建築外觀

展館由三幢大型幾何體建築組成,展館的中央是一片開放的公共區域,參觀者可以既可以通過這個公共區域進入展館。根據加方預計,加拿大展館將吸引總共550萬名訪客前來參觀,平均每日多達3萬人次。 建築上處處體現了可回收利用的技術。展館外部牆體將由一種特殊的溫室綠葉植物覆蓋,雨水也將被排水系統回收,在展館內需要水的地方重新使用。為了讓展示區域的空間最大化,展館內部將禁止擺放大型展品和物件,以確保展示區域內的空氣流通和視野開闊。同時,館內將營造一個無障礙和無煙的環境。

英國館

概況

英國館的設計是一個沒有屋頂的開放式公園,展區核心“種子聖殿”外部生長有六萬余根向各個方向伸展的觸鬚。白天,觸鬚會像光纖那樣傳導光線來提供內部照明,營造出現代感和震撼力兼具的空間;夜間,觸鬚內置的光源可照亮整個建築,使其光彩奪目。展區中的“綠色城市”、 “開放城市”、 “種子聖殿”、 “活力城市”和“開放公園”等幾段參觀旅程引導人們關注自然所扮演的角色,並思索如何利用自然來迎接城市面臨的挑戰。

展館解讀

展館外觀

英國館最大的亮點是由6萬根蘊含植物種子的透明亞克力杆組成的巨型“種子殿堂”——這些觸鬚狀的“種子”頂端都帶有一個細小的彩色光源,可以組合成多種圖案和顏色。所有的觸鬚將會隨風輕微搖動,使展館表面形成各種可變幻的光澤和色彩。“種子聖殿”周圍的設計也寓義深遠,它就像一張打開的包裝紙,將包裹在其中的“種子聖殿”送給中國,作為一份象徵兩國友誼的禮物。

展示內容

在英國館,參觀者將通過“綠色城市”、“戶外城市”、“種子聖殿”和“活力城市”的展示進入“開放公園”。 “綠色城市”中,參觀者可以“鳥瞰”英國的四大首府——貝爾法斯特、卡迪夫、倫敦和愛丁堡。當城市建築和街道被抹掉後,這些地圖中剩下的是這四大城市中大片的綠色區域和茂盛蒼翠的城市景觀。 在“戶外城市”,參觀者頭頂上是一個“倒垂”著的縮小版的典型英國城市,還將感受到“光雨”散落在身上的效果。 “種子聖殿”是英國館創意理念的核心部分,日光將透過亞克力杆,照亮“種子聖殿”的內部,並將數萬顆種子呈現在參觀者面前。 植物的活力將在“活力城市”迸發出來,這裡將展示種類豐富的植物,通過8個真實的植物生命故事和8個在未來可能實現的植物故事,展現植物與自然如何鑄就城市生活的未來,介紹在英國的世界級頂尖科學家們的最新科研工作。 “開放公園”是對城市律動的鮮活展示,在這塊足球場大小的開放空間裡,參觀者將有可能看到以獨特方式呈現的莎士比亞劇碼演出,和足球運動員來個互動,欣賞前衛時尚的現代藝術表演,甚至是在板球運動中試一下身手。

亮點

倫敦奧運會雛形首現上海

上海世博會的參觀者可以通過設在英國國家館內的“奧運角”,首次目睹倫敦奧運會的雛形,並在“奧運角”內與多位英國著名體育明星進行交流。倫敦奧運會規劃了大面積的綠色區域,奧運會結束之後,這個面積達2.5平方公里的奧運公園將被命名為奧運遺產公園,供市民休憩、娛樂和運動。而將於上海世博會期間亮相英國館的“奧運角”,則將展示去掉鋼筋水泥建築、只保留綠色植物的奧運公園的地圖。

6萬粒種子的震撼

進入“種子聖殿”之後,參觀者進會發現6萬根亞克力杆的每一根裡都含有不同種類、形態各異的種子。它們可能是一顆松果、一粒咖啡豆,也可能是你叫不上名字的種子……這些種子來自英國皇家植物園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的千年種子銀行項目。昆明植物研究所精心挑選了890多種植物的種子,這些植物種類繁多,有觀賞植物、藥用植物、糧食作物、水果蔬菜、油料作物